每個人的膝關節內都有兩條強而有力的韌帶,附著在脛骨前端是前十字韌帶,主要的功能是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度,在運動時避免脛骨過度前移。通常十字韌帶只有在劇烈的外力撞擊下才會斷裂,現在接觸性的運動(籃球、足球)及非接觸性運動(如滑雪)及車禍愈來愈多,十字韌帶損傷是相當常見。
當我們從醫師那邊確定是前十字韌帶損傷,過了急性期之後,就會開始考慮是否該做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,挨一刀是否就可恢復從前的狀態,又或者復健狀況還不錯但不開刀可以嗎?這時就面臨到一個困難的抉擇。
研究發現
美國每年都會有20萬人做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,大部分的病患都是受傷後沒多久就做手術。但Frobell博士認為在可能不是對每個病患都好的治療方式。
Frobell博士的研究小組在2010年隨機分配121位年輕、活動力強,但非專業運動員的成年病患,兩組病患受傷後均先加強膝關節復健,其後以兩種不同的方式治療。
第一組病患在受傷十週內即作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,但另一組延遲作重建手術直到他們明顯需要手術,或者直到他痊癒不需動手術。
兩年後,兩組都有良好的結果。但是有一個很大的不同,60%延遲手術的患者,發現他們完全不需要動手術。
但是延遲手術患者有可能會面臨未來膝關節受損害的風險,有可能會傷害到其他部位—半月板(半月板可吸收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,亦可提供膝關節更多的穩定性及增加關節面的潤滑度)。
另外,很多人關心的是,「不開刀會不會提早形成退化性關節炎?」
其實,在這個研究後續還追蹤了這些受試者總共五年之久,並且還比較了後續的半月板手術的比率,以及X光片上是否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的表現,研究發現即使五年之後,兩組間除了疼痛、運動能力及生活品質這些指標沒有顯著差異外,接受後續半月板手術比率或膝關節退化程度也沒有差別。更重要的是,先接受復健訓練的那一組中,只有一半的人最後需要接受重建手術。
經由以上這兩份研究結果可發現,超過五成以上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其實都是不需要的,除非是合併嚴重的膝蓋內外側副韌帶斷裂,或膝關節軟骨嚴重破損,否則,急性期的前十字韌帶損傷還是應該先以復健治療及訓練為第一優先,若復健失敗才考慮韌帶重建手術。
※以上文獻出處:
1. "A Randomized Trial of Treatment for Acut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ears"N Engl J Med 2010; 363:331-342.
2. "Treatment for acut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ear: five year outcome of randomised trial" BMJ 2013;346:f232.
到底前十字韌帶損傷治療原則為何?有學者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定論。一般而言,應考慮斷裂程度、關節穩定情形、有無併發症,關節活動度,病人年紀、平常活動能力、臨床症狀、病人的期望與需求等因素,經過通盤的考量與評估之後,再來決定復健治療或進行手術。
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運動治療
前十字韌帶受傷後,膝關節穩定性變差了,在非急性期後一定要靠運動來增強肌肉力量,要訓練股四頭肌、膕旁肌、腓腸肌及核心肌群。腿部肌力的平衡,要有核心肌力的加持,才能更穩定而有耐力。
1. 造橋抬臀
仰臥,雙腳踩地,將臀部自尾椎→腰椎→胸椎一節一節抬起,再反向一節一節放下,一次可抬3~5下。可訓練股四頭肌、膕旁肌及核心肌群。
2. 壓球深蹲
站立靠球,慢慢下蹲停留10~15秒,一次可蹲5~8下。可訓練股四頭肌、膕旁肌及核心肌群。
3. 單腳抬腿
仰臥,單腳伸直套彈力帶(另一腳踩地),做單腳抬腿←→放下來回動作,一次可來回5~8下,換腳再做。可訓練股四頭肌、膕旁肌及核心肌群。
4. 雙膝離地
上半身靠在大球上跪趴,做雙膝離地10cm並停留10秒的動作,一次可做5~8下。訓練股四頭肌、膕旁肌、腓腸肌及核心肌群。
運動上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討論,相關運動課程歡迎參考虹約運動健康網:www.i-dream365.com.tw。
喜歡艾蜜莉老師的文章嗎?
(給我一個"讚"^O^)

塑身適能課程、脊椎側彎課程、舒壓提斯課程
痠痛改善課程、銀髮族健康促進課程、骨盆運動(婦女)課程
兒童體適能課程、兒童脊椎側彎課程、孕婦提斯課程
企業健康講座、外派師資、教室租借服務